top of page
理解什麼?
建構什麼意義?
關鍵詞:共通
薇如:「我相信這種就是想躲起來、想離開、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每個人都有,就是某些程度上她還是跟人們有共通的。」
關鍵詞:就好
佩玲:「這些不管是彎曲的道路,或是充滿荊棘的道路,會覺得只要頭頂還照著一道光就好了。」
當繪製如此個人化的抒發,並且以象徵性的形象呈現,因此我在訪談中詢問薇如如何看待她個人賦予的理解和他人理解的落差。薇如表示這她為自己打造的逃逸世界,儘管某種程度上十分個人化,但亦是一種「共通的」體會:「我相信這種就是想躲起來、想離開、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每個人都有,就是某些程度上她還是跟人們有共通的。」而她回應於「誤差」的理解則是相對正向的:「我選這些圖像進來,她們的外在形象已經具備某些條件。如果這件作品在呈現的時候沒有被觀者擷取到那些我原先選擇她的理由,那我覺得作品是可以有一個模糊的空間,如果她沒有讀到、沒有緣分就算了。就算她有誤會,我也會覺得那個誤會是有趣的。我不排斥被誤會,甚至在畫面裡有些圖樣是刻意保留她有可以被誤會的空間。」
而對於佩玲,不論是《孵》或《彎彎曲曲》,她所是讀到薇如滿溢的不安與些微的期待之感。對她個人而言,面對彎曲與充滿荊棘的道路,只要頭頂還照著一道光就好了:「還是會焦慮,但並不會覺得這樣的焦慮不好。」是相較安心的態度看待這樣的情緒。因此,比起對於薇如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安與掙扎,她更加掛心的是薇如對於自身的不自知。
佩玲解釋道:「我會覺得她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她會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但我覺得她在努力創作的過程中,光是能夠靜下心來用畫畫的狀態表達,就已經足夠厲害了。我不會覺得說需要特別時常的關心,她那個狀態是緊張跟徬徨,但多半可能來自她自己對自己的沒有自信。但整體來說,看到展的那一刻,她跟作品跟其她人的比較,整個展場裡,她的作品絕對是亮眼的,所以到開展的那一刻一切就好了。」總歸而言,佩玲的對答所反映的不只是對於作品的理解,而是更高一層次對於薇如這個「人」和這個這個「朋友」的了解。
複習
作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