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 「包裝」:是在「埋梗」嗎?

關鍵詞:梗

柏岡:「他把雕像包起來,然後弄成一個作品,給我一種玩趣的感覺。他很調皮。很像在埋梗。」

關鍵詞:斷裂

亮俞:「我當時想用這個不穩定的狀態去指涉這個雕塑本身的斷裂,就好像是在強調這個雕塑本身是不自然的。」

當我詢問柏岡對於《包裝黎志文的雕塑》這件作品的想法時,他迅速表示他認為這是在「埋梗」:「他把雕像包起來,然後弄成一個作品,給我一種玩趣的感覺。他很調皮。很像在埋梗,偏搞笑的感覺。」然而接著,當我詢問他更深層次的作品表達時,他思索了許久,遲遲無法給出回答。他反應道:「其實我不太能表達他這個作品想表達什麼。像我看到這種作品我就會把他歸類在搞笑趣味風的作品。」意即,「梗」本身對他而言似乎是某種淺嚐而止的狀態,看到這樣的作品使他進入觀看網路迷因的模式。這樣的歸類停止了他接續的思考。他接著說道:「如果我硬要去想一個他背後的意涵...因為他寫了『包裝』,我會琢磨在這兩個字,我覺得他想表達...但這樣感覺很像在硬掰!這樣很像在寫作文的時候硬要講,但我心中其實沒有特別的想法。」

 

我認同對於這件作品的深究應該停止於此,因此沒有多加追問。後來,柏岡多加闡述了他對於亮俞在作品中「埋梗」一事的看待:「我舉個例子。就我上次有陪他去花蓮拿作品,途中我們有去看花蓮的一個藝術展。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展品,他在海邊放了一張雙人床,然後作品名就叫『海景第一排』,整個看下來我最喜歡這個作品。我也講不出他背後的意義,但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很風趣、很好玩,很像一個埋好的梗。就他在海邊放一個雙人床,然後叫海景第一排很有意思。剛剛亮俞的作品也有一點似曾相似的感覺。他把人加一個藝術品照起來,然後弄成自己的藝術品,讓我感覺這種感覺,有點幽默。」這使我想到亮俞在訪談中曾向我提及柏岡對於迷因的熱愛。柏岡對於迷因的著迷,甚至使他跟朋友自發性的一起創作了Youtube頻道,雖說因為內容過於偏激,很快就被強迫下架了。然而可以因此理解他為何面對這種有意思的形象表述,呈顯這種「覺得有趣但好像又不應該深究」的應對。那甚至是他的一種習慣。

 

另一方面,亮俞表示他對於以木箱包裹黎志文作品一事的選擇,其一是採用雕塑「作品箱」的意涵,其二是強調「不穩定」的狀態。他如此闡述:「當時我選擇用木箱,是因為他是一個雕塑很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你在運送過程中、到各地展覽,都需要用木箱去包裝他,雕塑所賦予他的意義是『作品箱』。然後第二個是,木箱這件事表示他可能會被修改、移除或更新,表示他處於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我當時想用這個不穩定的狀態去指涉這個雕塑本身的斷裂,就好像是在強調這個雕塑本身是不自然的。」

 

柏岡得知亮俞製作這件作品的初衷以後,表示:「我覺得跟我想的還蠻像的,他就是在埋梗,只是那個梗我讀不懂。」有趣在於,藝術家的人格特質將柏岡融合自己的習慣,將這個作品觀看帶往了某個方向。另一方面,當亮俞從我口中聽說柏岡的看法時,他表示這令他思索:「他是從跟我的相處、我的性格推斷、我之前的作品推斷,還是單純第一時間的感受,而有這樣的理解?」並接著分析道:「從回想剛作為作品後的亮俞腦袋,我知道我當時太想要把一個概念,或想挑戰的角色單方面的加諸於作品上。但實際上一個箱子或是包裝這個單一的動作、事件非常的薄弱,所以能理解他參照的點會朝我這個人發展。所以看來這就是他對我這個人的評價了吧...」

複習

作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