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 x WANG
歐鈞淞x王柄富

歐鈞淞
OU CHUN-SONG

操弄空間的藝術家

IMG_1416.JPG

王柄富
WANG BING-FU

寫詩的友人

與鈞淞聯絡時,我告訴他我希望他能提名一位「沒有在看藝術展覽、也沒有跟你談論過創作」的朋友,邀請他參與這個企劃。不久,他便給了我柄富的聯絡方式。他表示這是他的高中同學,「很酷」、「現在在唸台文所」、「有在寫詩」。相較於西方的藝術圈,在台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和寫詩的圈子十分分離,基本鮮少交集,所以儘管我一開始有些懷疑這位友人是否會過於「接近藝術」,但他也的確完全符合我開出的條件。因此經歷思索後,我反倒更加期待他從新詩創作者的視角,能帶給這次訪談如何的能量。此價值在於他如何嫁接自己從詩圈中培養的見解,去觀看他毫不熟悉的藝術形式,屏除他心中對視覺表達的「難懂」,以及聯繫起對於阿淞的種種認知。我十分期待作為兩人的中間人,能拼接出如何的結果。

 

兩人的藝術交流從未實現。他們曾在高中合作過,但未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其狀態更接近於作品並置。當時柄富創作了新詩,為了放在社交平台上所以找了好友鈞淞幫他畫插畫。然而兩人並無由此有更深的創作交流,而是進行了一場各自表述的合作。鈞淞表示其實並不能全然理解柄富的文字。而柄富則在訪談中提到:「他畫的東西跟我表達的東西,我常常會覺得其實兩者不太一樣,但我覺得無所謂。就是因為兩者不那麼密合,所以才有對話的可能。」這有趣的事件作為兩人最接近藝術交流的一次,兩人很有默契的點到為止,並無再相互討論的意願。

 

於兩人口中得知,兩人皆對於對方的創作沒什麼興趣,反而是在私生活方面更有話題。此無意願也許奠基於難以相互理解其創作之故,而鈞淞也表明對於柄富這次的對答「沒有什麼期待」。概括而言,鈞淞在高中群體中作為「負責聽人說話」的角色,以及好於配合聊天者而轉換話題的性格,使鈞淞作為創作者成為「很神秘」的形象。然而,在和柄富的訪談間最為驚訝的是,儘管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鈞淞進入藝術學院後的創作,卻一點也不像。柄富在言談間,漂亮地連結起了他所認識的那個面向的鈞淞,並在創作困境上與其共鳴。我想這就是這個計劃,從未想過但存在的另一種解法--就如同這次訪談核心的作品《香客》,也發展出了意料之外的參與。

複習

作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