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曲自由:對於混沌之現象,是如何的
姿態?
關鍵詞:接觸
采霖:「第三部分是讓綠幕人去融入現實的環境......綠幕人代表我們每個人,即使是在使用數位媒體的情況下,還是能跟現實做接觸。是這樣嗎?」
關鍵詞:共存?
宇喬:「我們該如何找尋一條逃逸於數位媒體建構下的世界的出路?或者,該如何與其共存?」
接著我們談到對於內容的解讀。在采霖的觀看三個影像時,她的視線很快速遞就捕捉到影像中「高級的文字」和「簡單、幼稚、俗艷色彩的視覺表達」之間的落差,不自覺讚賞這「諷刺」做得很成功。擺放位置較高的兩個頻道「可笑化」現代人使用數位媒體的行為,是為比較一致的表達,而中間下方的頻道她認為是被分割開來的主軸。以自由為題使她些許困惑:「第三部分是讓綠幕人去融入現實的環境,而不是停留在數位的、攝影棚式的參與。我看到他讓綠幕人去跟群眾野餐、過馬路和在大街上自在地走動。我想,應該是要談回歸到現實的社會。綠幕人代表我們每個人,即使是在使用數位媒體的情況下,還是能跟現實做接觸。是這樣嗎?」
另一方面,宇喬描述這三頻道裝置為三部曲的表達。第一個頻道「來源與形成(The Origin)」,闡述迷因(Meme)如何作為各種細小脈絡的集結,且作為一個不負責其意義與影響的傳播體,在這個時代重新建構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第二個頻道「感染與傳播(Spread and Infection)」,描繪所謂心智病毒在如何的背景條件下得以快速傳播。是為扁平化大眾的思考能力和價值觀的種種符號,讓病毒得以在極短時間內佔領整個社群平台,使眾人的價值觀呈顯均一的狀態。而第三個頻道「自由(Liberty)」將焦點擺回現實空間。當影像生產邏輯下的綠幕人出現在現實空間之中,揭示著一種反向的樣態。由此試圖思考身份認同和自然產生逐漸異化的過程:「我們該如何找尋一條逃逸於數位媒體建構下的世界的出路?或者,該如何與其共存?」
在於三個影像的詮釋上兩人走出了差異性。我把這份差異傳達給了兩方,也都得到了兩人積極的回應。對於采霖來說,這不只開展了她對作品的解讀,也是回應了她對宇喬這個朋友的認知。原本就覺得宇喬「憤世濟俗」了,得知了作品的原意後,她的這份感受又遞進了一個層次。有趣的是,采霖以「面向」一說來做解讀,否認此為創作者表面和內在的落差,但認定此為面對不同的議題的不同的熱情和傳達。」並且,他接續道:「但也不是覺得他是個憤青,他的作品跟他的人的個性不太一樣。他的作品更加尖銳的探討他想要談的東西。他在待人上面會覺得他很悲憫,他對人都是很希望能盡他能耐去幫助所有在乎的人,他甚至不是很會拒絕別人,常常把自己放在很後面。但在他的作品表現上就是衝到底的概念。他真的是透過創作在談他的另外一面。」
另一方面,宇喬聽聞采霖的詮釋時表達了她對於觀者「主動」的欣慰:「我覺得作品創造出來時,它就不再屬於我,而是自己有了生命,所以不會有一定要觀眾完全強迫理解作品要幹嘛,而是保留空間讓作品和觀者之間產生火花!所以當觀者在自身背景知識有限下,會自行去捕捉線索來輔助對於影像或作品的理解,這件事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複習
作品